9月13日鳳凰房產杭州訊 在剛剛過去的8月里,住建部確定2016年各省(區、市)共推薦159個特色小鎮。而在此之前,住房城鄉建設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財政部曾明確提出,到2020年要在全國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、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、商貿物流、現代制造、教育科技、傳統文化、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。
在供給側改革的宏觀背景下,新型城鎮化和三農問題正在逐漸受到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。除了這些政府主導型的特色小鎮,碧桂園、華僑城、濱江等多個房企也逐漸涉獵到了小鎮開發和建設中來。如何建設和培育可持續、有活力和有特色的小鎮,成為了全社會的共同課題。
與大部分企業或嘗試、或多元化轉型的策略不同,宋衛平的藍城已經將小鎮建設作為了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。
二十余年實踐經驗與理想抱負的結合
未來藍城將實行“百鎮萬億”計劃
從去年杭州桃李春風爆紅開始,“宋氏小鎮”逐步成為一個標簽,正在引領著行業內小鎮建設的方向。今年以來,“小鎮”更是成為了與宋衛平聯系最緊密的關鍵詞。
事實上,自2003年開始,以海寧百合新城和杭州桃花源為代表的宋氏小鎮就已經初具雛形;隨后的十年里,經過杭州翡翠城、海南藍灣小鎮、舟山長峙島等十余個項目的探索和實踐,宋氏小鎮凝結了藍綠城開發經驗的結晶。
廈門桃李春風小鎮效果圖
2014年,宋衛平提出要從“造房子”向“造生活”轉變,而小鎮則成為了“造生活”的終極形態。至于藍城本身,也已經向“美好生活綜合服務商”方向轉型;未來,小鎮建設將占到藍城集團業務布局的一半份額。
在剛剛結束的2016 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研究成果發布會上,藍城以72.18億元的品牌價值上榜,并獲得“2016中國房地產城鎮化運營引領企業”稱號。
二十余年的實踐經驗加上宋衛平的理想抱負,使得全國各地的項目都紛紛上門來尋求合作。藍城執行總裁傅林江的日程表上,幾乎排滿了看項目和簽約的事務。
截至今年8月底,藍城已經簽約和運行的小鎮項目有9個,包括杭州桃李春風、桐鄉烏鎮雅園、成都多利桃花源、廈門桃李春風、德清觀云高爾夫、嵊州越劇小鎮、嘉興春風江南、張家口下花園項目、啟東崇明島項目等。
與此同時,上海、嘉興、合肥、莫干山和江蘇等地的40余個項目也在洽談當中。
莫干山觀云高爾夫小鎮實景
但藍城的計劃遠不止于此。未來10年,藍城將在全國范圍內落地100個小鎮項目,實現萬億銷售額的目標——這就是藍城的“百鎮萬億”計劃。而在這些項目中,宋衛平的設想是,未來5-10年至少要有5-10個小鎮的樣板呈現。
藍城的小鎮藍本長什么樣?
追求“桃花源式生活”和“大同世界”愿景
那么,這些小鎮,在規模上有什么樣的要求?運營過程中又有哪些特色?
事實上,藍城的每個小鎮定位并非是全部同質化的,內部的業態也有差異。例如,杭州桃李春風定位為頤養復合小鎮,而成都多利農莊項目則定位農業小鎮。
宋衛平曾針對小鎮給出過這樣的范圍:在城市近郊山清水秀的地方,交通便利,同時周邊需要擁有一定的購買力。例如,上海周邊的嘉興春風江南項目,杭州周邊的莫干山觀云項目,以及北京周邊的下花園項目等等。
對于小鎮的規模,藍城也有一定的考量。據傅林江透露,理想的小鎮規模大概在1000畝以上,常住人口應該達到1萬-3萬人左右。其中,35-55歲的城市白領和中產中堅力量,將占到居住人口的60%左右。
藍綠長期的經驗和積累,給了小鎮充足的養料。無論是頤養還是教育,無論是健康還是農業,都將成為小鎮生活全生命周期服務的亮點。
杭州桃李春風小鎮中心效果圖
而在產品規劃和創新上,傅林江表示,藍城的小鎮會根據不同地方的自然風貌、地域文化、周邊配套等打造尺度宜人的建筑和空間,滿足不同人群混合使用需求,營造充滿活力的生活氛圍上。盡管很多項目還沒正式落地,但在傅林江的口中,我們已經可以描繪出不少項目的雛形。
傅林江表示,藍城的目標是通過理想小鎮的打造,改變現代人的傳統生活方式,追求“桃花源式生活”,讓人們更加健康、幸福、快樂、長壽,最終實現“大同世界”的理想愿景。
重點關注服務落地和可持續性
藍城成立服務集團主導小鎮運營
當然,有了小鎮的目標和期待之后,人們更關注的問題是,為什么是宋衛平?為什么是藍城?除了二十多年的積累和理想抱負外,藍城做小鎮還有什么樣的長處?
在過去的十幾年中,國內不乏有規模較大的小鎮項目,但大部分的小鎮其實還停留在建造大盤的概念上,并沒有從生活服務和可持續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。
這恰恰是藍城所關注的重點。綠城教育集團、綠城醫院、綠城頤居、藍城農業、藍城頤養、藍熙健康等優質服務產業鏈資源為理想小鎮的營造提供了保障。
成都多利桃花源效果圖
在宋衛平看來,小鎮營造的主旨是眾籌、共建、自治和分享,小鎮的建設一定是和業主一起來建造的,對小鎮業主的溝通、激發、引領是一條主線。小鎮是業主的,業主完全充分的參與是小鎮成功的關鍵。
為了保持小鎮的可持續性和自由生長發展,藍城將每個小鎮銷售額的2%拿出來作為公益基金,用于維持小鎮的日常生活運營。
據傅林江透露,每個小鎮的開發周期起碼是5-8年,但是生活配套服務的落地,必須在頭兩年之內完成,保證第一期居民入住的時候可以享受服務。
傅林江同時表示,如何將服務落位和做透,是目前打造小鎮的難點。因此,藍城選擇將服務前置,打破原有房地產開發的固定思路,選擇從生活服務需求的角度出發,來研制生活類產品。
為此,藍城特地成立了一個“生活建筑中心”,這個中心的產品不再僅僅是戶型和建筑本身,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新成立不久的藍城服務集團,則負責將這些生活產品落地,主導小鎮運營的一切事務。在小鎮中,已經沒有了原有項目總的概念,取而代之的是“鎮長”;而服務集團,則將通過教育、醫療、健康、農業、商業等各個方面,串聯起小鎮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在近期舉行的藍城內部會議上,宋衛平表示:“藍城是自由的工作者共同體,是利益共同體,事業共同體,命運共同體,理想共同體,生活共同體?!?今年,藍城推出了“合伙人計劃”,顛覆傳統的開發模式,以合伙人制度嵌入小鎮的開發,推動小鎮的管理者和骨干全心投入。
可以說,理想小鎮實現的或許不僅僅是宋衛平的抱負。當這些以人文關懷、人性生活為重點的小鎮逐一落地,或許將為整個城鎮化建設提供獨特的生活范本。